信托公司增资扩股此起彼伏 意欲何为?
来源:WWW.TRUSTSZ.COM 时间:2004-08-05
据不完全统计,在重新登记的59家信托公司中,近三分之一的公司正积极为增资扩股做准备——
就在中国银监会紧锣密鼓筹划信托分类监管之际,北京某信托公司传出一则意味悠长的消息:公司增资扩股已经进入要约阶段。
增资热此起彼伏
根据计划,这家信托公司将采取增量方式引入新股东,期望国内民管企业和境外著名国际金融财团、基金管理公司加盟,注册资本拟从12亿元增加到21亿元至24亿元。
知情人士说“四年前,这家公司曾在改制过程中把资本金从3.8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2亿元,企业性质也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由12家股东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。”
对于本次增资扩股计划,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主要是希望迅速做大资本规模,以较高的注册资本为后盾,通过信托产品的创新,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,提高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。
事实上,不只是这家北京的信托公司在增资扩股,据不完全统计,在重新登记的59家信托公司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公司正积极为此做准备;而此前,诸多全国知名的信托公司已经在信托界掀起了一轮轮增资扩股热潮:
——天津某信托投资公司正准备把资本全从5亿元增加10亿元,达15亿元,并要求出资方最低出资金额为1500万元。
——今年3月,中国煤炭信托投资公司完成增资扩股,资本金由4亿元增加到12亿元,并正式更名为中诚信托投资公司。公司有关负责人说,今后中诚信托将努力拓宽发展领域,目前已经控股嘉实基金和国都证券。在嘉实基金66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中,中诚信托拥有3150万元,占注册资本总额的47.73%;在国都证券的注册资本中,中诚信托拥有的股权比例也达到了总股本的26%。
——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从去年就开始酝酿增资扩股计划,目前已经“尘埃落定”,注册资本金从10.3亿元增加到了17亿元,其中重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注入1.1亿元。至此,重庆国投在规模上已跃居为全国“老二”,仅次于25亿元资本金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。
增资扩股的背后
信托公司为何如此热衷增资扩股?
业内人士的回答是,解决长期困扰信托公司的不良资产问题。虽然目前开展业务的信托公司都经过了重新登记,但它们的不良资产并没有一甩而光,相反成了一笔笔很难回收的“陈年旧帐”。因此,信托公司处理不良资产一般只有两条路径:一是通过利润冲销;二是通过新增加资本金而摊薄。显而易见,后者更直接、更有效。
以上述北京的信托公司为例,虽然近年来始终把不良资产的清欠回收作为经管工作的重要环节,但成效并不十分明显。然而,如果顺利完成增资扩股计划,公司将可在两年内基本处置完毕历史旧帐,使不良资产率降至5%左右。
不过,专家认为,处置不良资产只是信托公司增资扩股的表面动因,因为增资并不能真正减少不良资产余额,而只能摊薄比例。因此,信托公司此举必有更深用意。或许一些信托公司就是希望借此稀释不良资产比例,从而在银监会的信托公司评级中占据有利位置,抢搭分类监管的“头班车”。
今年4月,银监会首次提出了信托业“分类管理”的监管思路;业界近日更传闻,银监会将借鉴骆驼评级法(camels)把信托公司分为五类,其中一个重要评级指标是资产质量,即只有具备较高资产质量的信托公司才可能被划分为第一类,享受诸如突破200份限制、异地经营等政策优惠。
此外,促使信托公司增资也有投资企业热捧的原因。因为和银行、证券公司相比,信托公司具有混业投资的政策优势。《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》规定,信托公司可以涉及货币市场、资本市场、实业投资、投资银行、债券承销等多个领城。换言之,投资企业,尤其是金融机构一旦参股或控股了信托公司,能大可借信托这艘“船”,堂而皇之地混业经营。
毋忘治理结构改善
“现在信托公司动辄要增资10亿元,20亿元,或者增加原有资本金的一倍、两倍,这很可能是一种盲动。”一位多年从事信托研究的专家担心。
一方面,信托公司目前依然没有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,发行资金信托计划因为成本高、回报率低而很难赚钱;另一方面,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与生俱来的缺陷而给业务发展带来诸多隐患,近期信托公司出现的向大股东输送资金等违规行为就是明证。
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一针见血地说,一些信托公司虽然表面上机构设置齐全,制度体系也相对健全,但股权结构不合理等因素、导致相关管理制度有名无实,使公司的经营风险均处在几近失控的状态,极易产生恶性事件。
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副所长邢成说,目前有许多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愿意加盟信托公司,这有利于稀释信托公司原有大股东的股份,避免“一股独大”,但一定要防止投机取巧。
中诚信托公司董事长王忠民建议,一要防止大股东操纵,侵害小股东以及委托人、收益人的利益;二要防止内部人操纵。在单个股东股权比例设计上,是50%,25%还是2l%,最好通过实践来摸索、总结。
有专家进一步指出,目前监管部门已拟完信托公司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两个指引,不久有望出台,单个股东股权比例可能被控制在20%左右。面对新一转的增资扩股热,监管部门有必要进行事前引导,否则将来又有可能折腾一番。
就在中国银监会紧锣密鼓筹划信托分类监管之际,北京某信托公司传出一则意味悠长的消息:公司增资扩股已经进入要约阶段。
增资热此起彼伏
根据计划,这家信托公司将采取增量方式引入新股东,期望国内民管企业和境外著名国际金融财团、基金管理公司加盟,注册资本拟从12亿元增加到21亿元至24亿元。
知情人士说“四年前,这家公司曾在改制过程中把资本金从3.8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2亿元,企业性质也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由12家股东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。”
对于本次增资扩股计划,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主要是希望迅速做大资本规模,以较高的注册资本为后盾,通过信托产品的创新,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,提高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。
事实上,不只是这家北京的信托公司在增资扩股,据不完全统计,在重新登记的59家信托公司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公司正积极为此做准备;而此前,诸多全国知名的信托公司已经在信托界掀起了一轮轮增资扩股热潮:
——天津某信托投资公司正准备把资本全从5亿元增加10亿元,达15亿元,并要求出资方最低出资金额为1500万元。
——今年3月,中国煤炭信托投资公司完成增资扩股,资本金由4亿元增加到12亿元,并正式更名为中诚信托投资公司。公司有关负责人说,今后中诚信托将努力拓宽发展领域,目前已经控股嘉实基金和国都证券。在嘉实基金66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中,中诚信托拥有3150万元,占注册资本总额的47.73%;在国都证券的注册资本中,中诚信托拥有的股权比例也达到了总股本的26%。
——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从去年就开始酝酿增资扩股计划,目前已经“尘埃落定”,注册资本金从10.3亿元增加到了17亿元,其中重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注入1.1亿元。至此,重庆国投在规模上已跃居为全国“老二”,仅次于25亿元资本金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。
增资扩股的背后
信托公司为何如此热衷增资扩股?
业内人士的回答是,解决长期困扰信托公司的不良资产问题。虽然目前开展业务的信托公司都经过了重新登记,但它们的不良资产并没有一甩而光,相反成了一笔笔很难回收的“陈年旧帐”。因此,信托公司处理不良资产一般只有两条路径:一是通过利润冲销;二是通过新增加资本金而摊薄。显而易见,后者更直接、更有效。
以上述北京的信托公司为例,虽然近年来始终把不良资产的清欠回收作为经管工作的重要环节,但成效并不十分明显。然而,如果顺利完成增资扩股计划,公司将可在两年内基本处置完毕历史旧帐,使不良资产率降至5%左右。
不过,专家认为,处置不良资产只是信托公司增资扩股的表面动因,因为增资并不能真正减少不良资产余额,而只能摊薄比例。因此,信托公司此举必有更深用意。或许一些信托公司就是希望借此稀释不良资产比例,从而在银监会的信托公司评级中占据有利位置,抢搭分类监管的“头班车”。
今年4月,银监会首次提出了信托业“分类管理”的监管思路;业界近日更传闻,银监会将借鉴骆驼评级法(camels)把信托公司分为五类,其中一个重要评级指标是资产质量,即只有具备较高资产质量的信托公司才可能被划分为第一类,享受诸如突破200份限制、异地经营等政策优惠。
此外,促使信托公司增资也有投资企业热捧的原因。因为和银行、证券公司相比,信托公司具有混业投资的政策优势。《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》规定,信托公司可以涉及货币市场、资本市场、实业投资、投资银行、债券承销等多个领城。换言之,投资企业,尤其是金融机构一旦参股或控股了信托公司,能大可借信托这艘“船”,堂而皇之地混业经营。
毋忘治理结构改善
“现在信托公司动辄要增资10亿元,20亿元,或者增加原有资本金的一倍、两倍,这很可能是一种盲动。”一位多年从事信托研究的专家担心。
一方面,信托公司目前依然没有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,发行资金信托计划因为成本高、回报率低而很难赚钱;另一方面,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与生俱来的缺陷而给业务发展带来诸多隐患,近期信托公司出现的向大股东输送资金等违规行为就是明证。
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一针见血地说,一些信托公司虽然表面上机构设置齐全,制度体系也相对健全,但股权结构不合理等因素、导致相关管理制度有名无实,使公司的经营风险均处在几近失控的状态,极易产生恶性事件。
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副所长邢成说,目前有许多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愿意加盟信托公司,这有利于稀释信托公司原有大股东的股份,避免“一股独大”,但一定要防止投机取巧。
中诚信托公司董事长王忠民建议,一要防止大股东操纵,侵害小股东以及委托人、收益人的利益;二要防止内部人操纵。在单个股东股权比例设计上,是50%,25%还是2l%,最好通过实践来摸索、总结。
有专家进一步指出,目前监管部门已拟完信托公司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两个指引,不久有望出台,单个股东股权比例可能被控制在20%左右。面对新一转的增资扩股热,监管部门有必要进行事前引导,否则将来又有可能折腾一番。
(xintuo摘自中国证券报)